<button class="wtt-detail-subscribe" type="button">关注</button>
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哲学的回答
《知否》序列——001期

曹和平

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如果我们胃里某个部位的细胞,其生命只有十二个小时,它永远不可能知道胃的下边是大肠,胃的上边是12指肠,而胃只是人的五脏六腑之一。但有几十年寿命的人,有多个世纪人类的科学探索告诉了人们这些内容。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代替那个细胞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就此说这是细胞关于宇宙探寻的解答,可以吗?

这是科学的解答,但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解答。这就好像过了几个世纪,人类通过暗物质(灰色物质)和反物质(物质的极端异态)的证据收集,知道了宇宙大爆炸奇点时刻的某几类核心事实特征,从而推出大爆炸及之前的环境,并知道了宇宙爆炸之前的“四梁八柱”一样,那也不是哲学,而只是科学的进步而已。

所以,哲学的问题,是在给定时代点上,依据现有知识及资料,对超出给定学科及学科群之上,但又不断定未知世界具体状况的,对合理认知世界的一般方法体系的探索。这就有了目的哲学(第一因问题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源是物理的还是意识的),认知者本性的哲学(人本哲学,所以冯友兰说中国3000年哲学史是一门讨论人的安身立命的学问(Philosophy is a discipline that helps people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their lives,这句话是人本哲学之一种,震惊了杜威,在者之前,大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哲学乱说多年),胡适在相同问题的回答上却说哲学研究的是人生切要的问题(明显是杜威给他上课时的笔记总结,太粗疏,杜威模棱两可,胡适当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认知者过程的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认知者知识积累的哲学(科学哲学)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就属于目的哲学的范畴,是第一因问题的讨论(第一因就是动机因或者动因)。细心的读者马上就明白了,宇宙的第一因(认识对象之本)的问题和人生的安身立命(认知主体存在的之本)的问题几乎是观察者对象和观察主体的合一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本体论和认识论(包括美学和价值哲学等,这就有了边沁主义和康德主义之争))。

话说回来,快告诉我,“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哲学的回答是什么”?正确的回答是,在本体论、主体论和主客体关系论讨论的框架下,宇宙为什么要存在的本质是因为主客体互动关系的无限性和自然人个体的有限性无法拟合,从而带来的价值判断和实践意义,它是个体系问题,不是个个体问题;它是个连续统问题,不是个观察者问题;它是个系统内第一因问题,不是个参数因系统外问题。这就是哲学的美妙之所在,要是文艺复兴后的大学,“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天-地-生”的主核学科群能够归一多好啊?这就是21世界大学发展的未来,现在各个高校的校长们还不知道呢。不光中国高校的校长,美国和欧洲高校的校长也不知道,这也就是哲学形而上学的先见之明。

存在是先于价值的,有了存在,为什么存在才变得有意义。这就是“宇宙为什么存在”的哲学,或者叫形而上学的回答。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在哲学形而上学上,他就是存在的存在,你用不着到”之外”去寻找。第一因的问题,是具体学科家认知力不足的瓶颈问题,这是哲学的领地。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