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型集团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到中小企业的局部信息化升级,各类信息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信息化项目真正能落地交付却越来越难。
企业想通过上信息化到达一个很高的目标,就好像一口要吃成一个大胖子,现实是这个目标要实现至少要好几年。
首先我们如何定义信息化项目的交付成功或失败?
成功:项目按时交付、预算不超、并且交付全部承诺的功能。
挑战性:项目最终完成,但超时、超预算或功能缩水。
失败:项目被取消或交付成果完全无法使用。
导致项目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不明确:目标模糊或者频繁变更需求。
资源不足:预算、时间或技术能力短缺。
技术复杂性误判:低估系统集成以及应用场景实际需求的难度。
同时,在信息化项目的舞台上,不同角色怀揣着各自的期待与盘算。
很多软件厂商抱着先以低成本基础版入局的想法,投入少量资金研发基础产品,期望后续通过客户需求升级和复制来实现盈利,签下合同后,安排一个项目经理带两个大学生驻场。
客户作为甲方,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认为花费100 万购置系统,理应得到量身定制的服务,期待业务专家驻场,甚至觉得乙方即便不盈利也应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助力自身提升业务能力。
程序员凭借名校背景,秉持业务标准化的理念,坚信客户业务应遵循标准逻辑,实施人员若无法搞定客户需求便被视为能力不足。
实施人员则在工作中苦不堪言,既要承受客户的指责,又面临公司内部对客户需求响应不足的困境,微薄的工资与繁重的压力不成正比,时常萌生离职念头。
最终,这样的多方博弈下诞生的产品,往往杂糅了复用、定制、商务利益、委屈情绪以及程序员的固执理念等诸多混乱元素的系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大小项目的迥异境遇
小项目在信息化建设中相对简单直接。哪里需要打补丁、升级功能或者增加模块,合同中能够清晰明确,乙方依据自身能力估算成本与工时后报价,只要甲方接受,合同便可顺利签订。
尽管过程中也会出现甲方增加需求、乙方要求加价等纠纷,或者甲方对操作便利性提出要求这类棘手问题,但由于目标相对明确,双方都希望项目顺利完工,因此通常能够落地实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项目的复杂性陡然增加。大项目往往着眼于宏观愿景,例如领导提出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特定目标,下属将这些宏观指令融入合同,却未充分考虑其可行性。
像高管提出指标突破警戒线时系统自动弹窗报警这一需求,程序员深知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导致弹窗泛滥如同感染病毒一般,但这类合理质疑往往被忽视。实际上,信息化建设并非单纯依靠技术就能完成,它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升级,更需要领导观念的转变。然而,甲方对此缺乏清晰认识,乙方虽心知肚明却因利益驱使,先承诺再拖延,导致项目验收时问题重重。
乙方的“精明算盘”与甲方的“懵懂入局”
乙方在面对大项目时,受巨额利益诱惑,无论甲方需求是否合理,一概应承。项目推进过程中,乙方前期凭借合同预付款覆盖成本,到验收阶段若发现无法完成合同约定,便做好放弃尾款的打算,毕竟着急的是甲方责任部门,他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可能拉领导强行推动验收。
甲方在项目初期则显得经验不足,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主导人员选择上,信息部门负责人虽懂技术却缺乏全流程管理经验,财务部门负责人熟悉财务管理却对技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将项目交给既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的人员。这些负责人由于自身能力局限,过度依赖乙方,导致项目方向把控失误。
软件大厂的“大厂病”
国内ERP软件大厂,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大厂内部人员变动频繁,过于追求短期效益,服务重心并非满足客户真实需求,而是想方设法让客户掏钱,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客户声音被忽视。
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在于管理升级,软件系统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要想打破交付难的困局,关键在于甲方自身。
甲方领导需切实重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在口头上强调,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合理配备信息化人员,选拔精兵强将,赋予项目负责人足够权力。同时,邀请外部专家搭建项目框架,明确未来目标与实施路径,但最终要培养内部专业人才,因为只有内部人员才真正了解企业自身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务必分阶段细化目标,确保每个阶段目标切实达成。只有当内部管理水平跟上,才能推进下一阶段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需求。
以BI模块为例,如果前期业务数据录入存在问题,财务数据失真,即便引入高大上的BI模块也毫无意义。
信息化项目交付难题并非无解,只要甲方转变观念,承担起主导责任,从人员配备、规划实施等多方面精细运作,便能逐步突破困境,让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企业发展赋能。
不要依靠软件厂商完成信息化建设,这个工程的主导方一定是甲方自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