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式 我在《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二)》中说过,“因为数字化普及或是实施并没有形成全面的影响力,很多企业其实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对建设内容并没有清晰的实施效果概念”,我当时提出来两种前期建设思路,同行业调研和数字行业产品。但是现在实际来看,实际上企业可能会采用另外一种更为省钱的方案:全员学习后,要求全员自发实现数字化。针对这种方案我这里可以明确的说出来自己观点:这种不可能实现数字化转型,但是的确能实现年底汇报PPT上的“数字化转型指标”。
原因分析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数字化建设急于获得成效
曾和朋友经常说车间生产的数字化建设,他每次提出来最多的就是:利润、效率和钱从哪来。经常和他说一些数字化解决方案,他基本也能认可这些方案,但是最后总会说一句:钱从哪来。如果是涉及数字化建设的体系改革,他说的最多的是:“利润”。这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一项投资的投资收益比是核算项目能否推行的最重要因素,我在《信息化、数字化思考》系列内容中说过,目前我国很多行业的信息化是被迫进行的,被迫进行原因是两个:客户的要求 、没有信息化就无法进行生产。当没有这两个强制因素后,主动变革那只有头部企业、或是极其富有远见的管理者才能发起,绝大部分企业是出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在利润低的当下行情下我能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但是现在企业负责人"既要....又要....."的心态偏执严重,那么企业就出现“既要实现数字化”,“又要不花一分钱”的数字化转型理念。负责人有这想法,那就有领导会去实现,于是领导提出"数字化战略",管理层开始理解领导的意思,寻找不花钱的"数字化实现",什么样“数字化实现”不花钱?行政命令不花钱。所以就出现“全员数字化学习”、“部门数字化”改造的考核。这场景就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某博主分享的“当领导要你提交对手公司的产品市场数据,你该怎么办?”总结下来就两个字:糊弄,只要看上去合理就行。因为领导敢提出这样的要求,说明领导也不懂,领导不懂,那这个问题就由“该怎么做”转变成“该怎么才能让领导觉得对”,到这个程度,那就和干什么无关了,公司自然会有能人能揣摩出领导的想法,其他揣摩不出来的,跟着其他部门抄就可以了。自此,就实现了公司“数字化转型”。我对这种形式极其反感,因为这种方式:
-
一方面对企业内数字化建设造成极其恶劣的认识: 实现后,老板可能就真的认为是数字化就是这样的,而且数字化建设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投资,甚至出去分享自己公司的这种"数字化建设"经验,对行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果老板发现实现的数字化其实仅仅是加重车间人员的负担,在整个建设后对业务毫无用处,从而直接产生对数字化建设的抵触心理,就类似于我在《信息化、数字化思考》中说的,信息化建设初期,大家将线下的Excel放到线上填表单,老板最后意识到这信息化毫无用处,然后到处说信息化建设就是骗钱而已;
-
另一方面:对数字化建设行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形式会催生出一些迎合公司,宣传通过数字化转型指导、数字化咨询等,即可极低成本的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这种方案不就是进行全员数字化宣传和学习嘛,给企业建立一个数字化转型工作组,然后开始对企业全员进行数字化宣讲,宣讲内容就是全员需要重视数字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趋势,XX公司实现数字化后,营收大幅增长,要求全员进行数字化学习;宣讲完成后,制定数字化制度,例如:大家要重视数字积累,要将所有的东西量化,形成指标量化;然后把整个设计为制度后进行下发,要求全员思考数字化,最常见的制度就是:从身边的事开始数字化、日常工作数字化创意征集、评比;最后,落地的时候,要求各部门将数字化成功进行上传汇报,形成他所谓数字化咨询成果汇报给企业负责人,听后拿钱走人。整个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提数字化建设中的建设落地,所有的宣讲会也是要以顶层设计、蓝图设计、框架设计、架构设计为核心内容,听上去即高大上,一方面符合领导层对于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同时又避免了要实施的时候,这些需要怎么做业务变革,需要哪种系统或是组织架构调整来实现这些细节。
2、企业内部没有懂数字化建设人
我在《数字化建设(一)》中反复说,数字化建设目前对于人员要求高,建设难度大,最主要是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内部业务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做出来适合的数字化。但是实际上企业内部对于业务有全面认知的人员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管理层,而数字化建设完成后,执行人员确是基层人员,这种脱节天生就存在,(所以我在前几篇的内容就在介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这种业务的脱节在很多企业都已经不能成为主要问题了,因为很多企业从管理人员到建设人员,都没有人能理解数字化建设,就算是企业内部存在IT部门、信息化研发部门的企业,这种部门内部对数字化也基本不了解。在老板看来,企业内部都要有信息化研发部门了,再去找其他承建方是无法理解的,不都是计算机,不都是开发系统,有啥区别?需要做数字化转型,那自然交由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研发来完成。研发团队临危受命,硬着头皮上。有责任心的团队,网上一番资料后,发现数字化不就是把设备接进来,做个大屏么,一番开发,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把统计报表改成数据大屏,设备进入嘛....找几个能接入的给领导看看,一番操作,数字化平台上线,大屏一展示,完美收工,至于业务指导、业务监督、流程改进等,这我哪知道,网上也没说要做这些啊;没有责任心的开发团队,哪有心思去调研学习,把自己正在做的系统,切几个模块出来,单独组建一个系统,然后系统名字改成“xxx数字化平台”,完美收工;谁敢说我是这数字化平台不对,You can you up。
以上两种原因不能说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各种乱象的全部因素,但是在我接触的企业中,最起码占了90%以上因素。如果你想要了解其他不足10%的案例,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我们曾为某企业做数字化建设做调研和设计,他们想将自己的销售的机械产品接入到数字化平台中,然后以此来对产品的运行数据、电能数据、业务数据等等进行采集,采集之后为设备的维修保养、故障分析、销售跟进、售后服务等等做支撑,是个挺好的数字化建设案例;我们基于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现有机械产品的控住电路母版,设计出通讯和控制电路的子版,用于配合数字平台的数据采集;当我们把硬件的子版设计给到企业的时候,企业的信息负责人说,他们有电路设计的相关人员,因此我们无需关心控制的硬件部分;我们听后,说那也可以,我们重新编写了硬件和数字化平台的通讯协议和通讯方案,重新发个这个企业信息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很生气的说到:“你们是做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团队,你们需要关心的是软件架构,数据库设计,以及采用什么语言来实现,请先给我你们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我们当时就很迷惑,这明显是一个软硬件结合平台,我们不关心硬件协议,不关心硬件通讯,直接设计系统?于是我们解释道,这个数字化平台是需要软硬件进行沟通,所以底层的硬件设计方案会影响到我们平台的设计,包括数据的采集频率、数据采集量、通讯的协议方式、控制协议等等,都涉及到我们如何进行这个平台设计,所以我们先就硬件协议进行沟通,然后我们可以依据硬件协议进行设计,并且我们可能还会依据是数字化平台的业务功能,对硬件的部分提出业务性要求,这一系列都需要先确认硬件协议,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就硬件沟通协议,硬件通讯和平台的关系等,画成了架构图,形成一个完整文档,当我们把这个文档给那边负责人后,那个企业信息负责人更生气了:“我们硬件的协议你们为什么关心?我们给你们什么,你们拿什么不就行了。”“通讯协议哪有那么多,直接Modbus不就行了?”。后来,这项目自然都没成,因为我差点和这个信息负责人吵起来。说这个信息负责人不懂吧,他还知道Modbus协议,还知道软件平台设计中的数据库设计、开发语言;说他懂吧,但凡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的,就知道他在其中完全是一个反向推动器。(其实后来和朋友说起这个事情,朋友说你就是太刚了,你按他的要求搞,搞到最后自然要重做,重做你再要新的开发经费不就行了。)可能如果我不懂这个建设过程,这个负责人说什么,我们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样项目也能做成了,至于这项目能不能用,也不是我们开发团队的事情,但是在我很清楚这个数字化建设方案无法使用的时候,让我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一直做下去,不必较真最后的项目实施效果,这是我无法做到的。
这些种种,使得企业数字化建设乱象重重,也使得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