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很多专家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数字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把自个儿的事情做好再说。企业自身强大了,自然会联动其他企业一起拥抱生态,完善生态。

 

在一次数字化项目上,我跟一个技术大咖合作,我们共同跟客户交流需求,客户那边是个高管,不懂技术嘛,一直在谈订单交付的事情,可这个技术大咖痴迷他自己的技术架构,说了一堆术语。客户不懂他说什么,俺也不懂,幸亏我懂业务,不然客户直接生气走了。

 

企业的流程是一堆活动的集合。在没有数字化技术前,这一堆活动用手工的方式链接,有了数字化技术后,这一堆活动通过工具/技术链接,不管怎么链接,这一堆活动都是将输入转变为输出。所以,数字化技术就是业务活动的链接工具,只是有了数字化技术的链接,流程运作起来更高效而已。比如,以前下订单用电话,传真机,邮件,现在由系统自动完成。

 

没有飞机,我们可以坐火车从深圳去北京,只是很慢啊。但如果飞机中转了好几个站,绕来绕去,绕来绕去,中途还晚点,那坐飞机就更慢了。如今,企业在搞数字化转型时假若业务逻辑错了,明明3个节点就OK整成了6个节点,无辜增加了3个审批流。那这样的流程固化到IT平台还会高效吗?

 

这也是为何企业在发起数字化转型前先得把流程整顺然后再用技术来固化的原因,不然,链接了一堆错误的流程,成了反其道而行之,那数字化项目白投了。

 

流程的使命就是为了产生一个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期望的业务目标呀。但遗憾的是,不是有了一个流程就一定能产生一个好的结果。流程能否产生一个好的结果取决于支撑它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是手动的能力,也可以是数字化技术

 

任何一个流程有诸多要素,比如人机料法环,任何一个要素的波动将会导致结果的波动,所以,流程管理的核心是减少波动,并将波动控制在一个统计稳定的状态,流程稳定了,结果才稳定,结果稳定了,流程运作才高效。一会儿开线,一会停线,不管啥原因,都没有办法高效起来。

 

数字化技术的贡献就是促进流程的高效运作。但这个高效具体如何量化呢?比如,没有导入数字化技术前,供应链总成为10元,导入数字化技术后供应链总成本减到了5元。然而,很多企业的总成本没法量化。管理层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成本归集这里争论,最后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起码20%)干脆归类为制造成本。

 


在沙漠里行走,若迷了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起点。

 

 

当初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缩短交付周期,那么导入数字化转型前后交付周期分别是多少?比如,导入前交付周期40天,导入之后50天,显然数字化转型就算失败了。如果导入之后30天,还不一定是成功哦,我们得将这节省下来的10天时间翻译成“钱”。然后再与数字化项目的投入一比较看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多了,成功了,如果少了,失败了。

 

很多专家说:企业不应该这样斤斤计较。他们认为很多看不见的好处没法估算,企业应该看得看长远一点。

 

将眼光放远一点没错,但技术的迭代更新如此之快。什么是远?5年?20年?所以,我们应该基于行业的毛利率及回报期设定一个时间窗口期及置信区间。

 

你也许还会发愁。这节省下来的10天时间如何量化成钱?这个也很简单啊。换算成现金流周期!供应链的现金流周期=应收款天数+存货天数-应付款天数。那么每减少一天,能节约多少现金流一算就知道了。假如,企业节约了1000万现金流,那么就等同于不用从银行融资1000万去采购物料了啊,这可是直接的节省啊,企业管好供应链带来的是直接的好处。

 

 

有一次,我跟一个老板谈业务。我们一边吃饭,我就一边算“钱”。我让他告诉我目前存货金额多少,目前的安全库存多少,每天的平均需求多少等等,然后,我就用手机粗略地算给他看,他能节约多少钱,这样大家很快就达成共识。数字的说服力远胜过长篇大论的PPT

 

说到这里,数字化转型是成功还是失败就是十分明显了。

 

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原因五花八门的。基于经验,最主要可以归纳为5点:老板认知不够;变革目标不清晰;流程没有理顺;业务场景选取不对,能力没有识别清楚等等。据调研,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很少有与技术本身有关的。想要买一个电饭煲来做饭,有太多的选择

 

企业的经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持久生存,即便是当下火爆的ESG(环境,社会,治理)最终不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吗?企业,是生态的一分子,如果一个一个的企业能生存得更好,整个环境生态不也就更美好了?

 

所以,如果要说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最终还是得回归到生存上来,今天做生意不容易啊。好好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