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号开了个重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强总理主持的。会议拍板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核心意思就一个:赶紧把人工智能用起来,搞大规模、搞商业化!这可不是小事儿,这是继2015年“互联网+”之后,国家层面在产业政策上的又一个大动作,分量很重。
为啥现在这么急?
因为AI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各行各业。而且,大家拼AI的方向也变了:以前比的是谁家芯片强、模型牛、应用好,现在战火已经烧到了“智能体(Agent)生态”这个更高维度上。简单说,就是看谁能造出更聪明、更能干、更像人的AI助手。
海外巨头已经抢跑了:今年海外智能体产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谷歌在自家I/O大会上秀了ProjectAstra,亚马逊搞了个升级版Alexa+,OpenAI推出了ChatGPTAgent,连Meta(就是脸书母公司)都放话要砸几千亿美金搞“超级智能体”。
而且,最近这些大公司发财报,也证明了AI确实能赚钱,商业化路子走通了。这些智能体落地应用,会打开更多AI的使用场景,让技术更快地变成真金白银,最终给整个产业链加油。
01、搞懂AI智能体:它到底是个啥?
AI智能体(AIAgent),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能感知、会思考、能行动”的AI执行者。它不是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能自己“活”在环境里的智能系统。
给它点文字、图片、声音(这叫“多模态”),它就能理解周围发生了什么(感知环境),然后自己琢磨该咋办(做出决策),最后真的动手去干(采取行动),目标就是完成你交代的长期任务。
这可不是一天炼成的:智能体发展分了几步走。最早就是能简单调用个工具;后来进化到能规划点基础任务;现在厉害了,能自己动脑子思考做决定,主动性、适应性都强多了。像OpenAI、复旦大学的NLP实验室、谷歌这些大牛,对它的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核心都离不开“感知、决策、行动”这三点。
它怎么“变聪明”的?
内部构造像个闭环系统:大模型(LLM)是它的“大脑”负责决策;加上记忆(记住发生过啥)、规划(安排做事步骤)、工具调用(会用各种软件或硬件),这就构成了智能闭环。它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超级入口,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一样,它要重塑我们和电脑、和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
现在的智能体,目标是直接给你交付结果,这跟传统软件那种一步步操作的模式很不一样。而且,越贴近具体场景(比如帮你订票、写报告、管工厂)的智能体,越有竞争力。
未来呢?它主要朝两个方向进化:一种是当你的超级数字助理,另一种是能融入物理世界或社会互动的“具身/社会型”智能体(比如控制机器人、在虚拟世界社交)。
02、AI智能体产业链:谁在参与?怎么分工?
整个产业链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层,像盖房子一样:
上游:打地基的(基础技术层)
算力(芯片):这是AI的“发动机”。智能体跑起来需要强大的计算力。芯片种类不少:
GPU:并行计算王者,训练和运行AI模型的主力,英伟达是老大,AMD、英特尔跟着跑。国内也有寒武纪、海光、昇腾等一批公司在追。
FPGA:灵活的可编程芯片,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调整的场景。全球看AMD(收了赛灵思)和英特尔是双雄,国内复旦微电、安路科技等在做国产替代。
ASIC:为特定任务量身定做的芯片,效率高、成本可能更低。谷歌、微软、Meta这些巨头都自研搞生态壁垒,博通、Marvell是专业户。国内中兴、华为海思、澜起科技等也在发力。
算法:这是智能体的“灵魂”,决定它有多聪明。海外巨头谷歌(TensorFlow框架)、OpenAI(GPT系列)、Meta,国内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腾讯(混元)、智谱AI、科大讯飞、商汤等都是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
数据:AI是靠数据“喂”大的。数据采集和标注(给数据打标签)是基础活。海外有Appen、ScaleAI,国内有数据堂、海天瑞声等专业公司做这个。
中游:盖房子和装修的(模型层/平台层)
模型层:核心就是大语言模型(LLM),这是智能体的“大脑”基础。它通过预训练、微调等变得越来越聪明。国内的代表有:字节的豆包、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智谱的ChatGLM、DeepSeek等。智能体就是在这个大脑基础上,加上记忆、规划、工具调用能力造出来的。
平台层:这是让开发者更容易造智能体的“工具箱”和“流水线”。提供开发、训练、部署的环境。传统互联网巨头有先天优势(用户多、数据多)。
比如:
海外:谷歌有Dialogflow,微软有BotFramework。
国内:百度有文心智能体平台(靠说话就能创建)、腾讯有元器平台(低代码/无代码)、字节有扣子空间、还有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昆仑万维(天工智能体)等都在发力建平台。
下游:住进去用起来的(应用和服务层)
这里就是智能体真正干活、创造价值的地方了,百花齐放:
客服:智能客服机器人。
制造:优化生产流程、预测维护(像通用电气、西门子做的;国内鼎捷、赛意在智能制造方向)。
金融:智能投顾、风险管控(摩根大通、高盛;国内同花顺)。
医疗:辅助诊断、药物研发(IBMWatson;国内卫宁健康有WiNGPT和临床辅助决策)。
政务/城市:智慧城市管理(云赛智联、博思软件)。
媒体/娱乐:视频创作(万兴科技)、图像处理(虹软科技)、虚拟人(天娱数科)、AI营销(思美传媒)。
其他:像新致软件的金融机器人、汉得信息的产业/财务数字化、亚信安全的AI+安全、值得买的购物助手“小值”、中科金财接入多个大模型做应用等等,例子太多了。
总结:
全球AI智能体市场热闹非凡,竞争激烈。海外科技巨头们都在玩“大模型+硬件终端+具体场景”的垂直整合,把智能体看作是未来AI时代的核心入口——这已经不只是比谁家产品好了,而是在争夺未来数字生态的主导权。
国内这边也不甘示弱,像智谱AI、月之暗面这些“尖子生”在垂直领域寻求突破,同时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探索自身的“Agent化”转型。整个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过去靠一个个应用(App)驱动,转向靠一个个智能体(Agent)来驱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应用生态和交互方式的一次大跃迁,变革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