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赚钱真的没有概念,所以才会“发怵”。 比如赚100万,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只要具体化这件事,你就会发现,难的只是其中1-2个关键性的环节,而这种环节会提示你需要着重去提升哪方面的能力,这样一来,目标就变得十分清晰了。 普通人想要赚10万块,就是把500块的东西,卖出去200份就够了;想要赚100万,就是把500块钱的东西,卖出去2000份就够了。 然后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看如何把这个计划完整落地。 01 第一,你能卖什么 有人说:不要卖“你想卖的”,要卖“市场愿意买的”。 我认为这句话对,但对一半,因为普通人中有一部分是“只考虑赚钱”就能获得人生价值感的,还有一部分人是“精神需求”导向,他们既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又想靠这件事赚到钱,否则就容易中途放弃。 所以,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瞄准市场需求最大的点,最后基于这个点来确定你能做什么。 至于你到底可以卖什么,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个资产扫描。有些朋友可能会对此有误解,其实普通人根本没有成本去做实体交易,所以并不建议大家去做实体产品,而是可以聚焦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设计一个“线上产品”,这可能是一种咨询服务,或者运营一个社群,再或者是课程、陪跑,总之你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你自己。 有形资产:技能、实物制作技术、经验(咨询/服务)。 无形资产:知识、人脉、流量能力。 该如何去辨别需求,找到高需求的赛道? 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洞察力,学会观察身边人会高频抱怨的事情都有哪些,比如职场焦虑、育儿难题,然后问问自己是否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还有一些趋势红利领域可以关注,比如,AI、老年经济、宠物经济等新兴领域,一定存在没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有个专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单价只有9.9元,已经卖出10万份了。 另外提醒一句,无论多么高大上的领域,只要你需要从0开始去赚钱,就避免不了会有些low,在赚钱这件事上,要尽早丢掉自己的清高感,荣誉都是做起来之后的附加价值。 02 第二,给你的东西定价 定价不是成本决定,而是客户的认知来决定的。 就像一个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艺术疗愈1小时的收费可高达2000元,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理解“人竟然会抑郁”、“艺术有什么用”。 根据《定价制胜》的暴利定价公式,给大家一个定价方面的参考: B2C:成本的5-10倍,比如你的咨询服务成本是0,那就定价在49-99元。 B2B:以你帮客户赚/省的钱的10%~30%为准,比如你帮企业多赚100万,就收10万~30万。 另外,定价的数字组合,也会引起大众的“心理反应”,这一点需要在你深入市场后,一点点去琢磨。 大多数人在定价后,会心虚,会不敢要求对方付费,你以为自己只是“不好意思收钱”,但其实你对自己的产品价值不够清晰,或者说你所做的产品本身可能存在问题,价值感不够,或者你本身就在糊弄事儿,没有尽全力。 尝试将你的成本定价转为结果定价来摸索你的定价是否合理,比如“帮你节省10个小时”而不是“卖你一份咨询”。 一份简历优化的定价是500元,如果你对外强调,这个服务能让目标受众拥有“涨薪30%”的机会,而不是你需要为对方做出哪些部分的修改,那么我相信,你对外的价值感会更高。 03 第三,怎样卖出去 互联网时代的“卖东西”,其实就是「流量-转化」的闭环。 跟以前站在大街上吆喝差不多,只不过流量和平台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流量本质是“注意力掠夺”,你能吸引多少人,然后让其中10%的人为你买单,你的事儿基本就步入正轨了。 最关键的环节来了,该如何获得流量? 免费流量:你一个人,最开始起盘的时候,可以先深耕一个平台,输出细分赛道的内容。 付费流量:流量的多少自己获取,也可以付费。 还有很多杠杆借力玩法待开发,最简单的就是跟有流量的人来合作。 当然,要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才能做到“反复变现”。 在卖的过程中,你还需要做一些信任构建,比如案例展示、口碑背书等等。 流量-转化-运营-销售,这条链路你需要跑通,并不断优化。 最后就是,怎样卖出去更多的问题了。 流量×客单价×复购率,这三者中,你必须死磕一项。 然后围绕这个要素去做全局的升级和调整。 赚钱真的没那么难,它甚至不需要你做太多的创新,只要去找一群人愿意付费的问题。 来源;探元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