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样的想法:看见才会相信。这是我们惯用的思维逻辑。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许多的价值观背后透露出一个信息:信念往往比看见更为重要。
比如革命者在“星星之火”时坚信“可以燎原”:抗战最艰难时,没有谁能“看见”胜利的明确模样。要是你,你能吗?但为什么毛主席能够坚信这一点?或者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见过一个抱怨环境不好的人能取得胜利吗?
我认为《毛选》中的未明之言就有这一点:信念的力量。
简单说,你关注什么、追求什么、践行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可不是玄学,而是《毛选》里“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塑造现实”的底层逻辑。
所以我们就从三个角度,聊聊今天如何用《毛选》思维,主动吸引想要的人生。
一、先看清:你“主动吸引”的,和“被动接受”的,根本是两回事!
《实践论》里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这句话点明了一个关键区别:是选择主动“了解规律”去创造?还是被动“顺应现象”去妥协?
两者结果天差地别。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对比:同样面对工作瓶颈,有人总盯着“任务太难、资源太少”,抱怨中不断吸引“挫败感”,最后陷入“越怕越错”的循环。
有人像《矛盾论》里说的那样,先找“主要矛盾”;是能力不足就补技能,是方法不对就调策略,主动关注“如何解决”,慢慢吸引“突破的机会”,最终把瓶颈变成跳板。
这就是“吸引”的本质: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能改变的事”上,就会吸引解决问题的资源;若只盯着“不可控的困难”,只会吸引更多负面结果。
坦白说,我也是这个观点的受益者。
因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上,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的存在是有边界的,但如果“你”的存在是边界的,就意味着你知道你是没有边界的。
简单说,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就会明白未来的自己如何形成。这是行动以及改造自己的核心。如果,你对“改造”这个词有抵触心理,那么不妨换成“养成”自己。
而《毛选》里讲“实事求是”,是有助于你去突破自己。但它的核心不是接受现实,而是先分清你现在生活中那些是“主动吸引”的,那些又是“被动接受”的,这样才能找到突破点。
二、再想透:你“吸引”的,其实是你“坚信且践行”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最低谷时写的。
当时有人悲观地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他却从“小块红色政权的存在”里看到希望,坚信“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份“坚信”,吸引了无数革命者团结过来,把“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之势”。
这背后藏着“吸引法则”的核心:
你是否“真心相信并愿意为之行动”的东西,才会真正向你靠近。毕竟,没有人会对一个不相信的目标或者信念迸发出自己的力量。
就像《实践论》强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
比如你想成为“靠谱的人”,就主动践行“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慢慢会吸引同样靠谱的同事和机会。
比如你想拥有“积极的人生”,就主动远离抱怨、多做小事,比如每天读30分钟书、坚持运动,时间久了就会吸引“正向的圈子”。
《毛选》里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你“践行”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给“想要的自己”投票——投得多了,自然会“当选”。
三、最后做到:用“主观能动性”,把“吸引”变成“必然”
很多人读完“吸引”的道理,会说“我也想吸引好的,但就是做不到”。
其实问题不在“想不想”,而在有没有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偶然的吸引”变成“必然的结果”。
也许你对“主观能动性”这个词会熟悉,但这个词深层含义是“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参考《毛选》中,具体可以分三步做:
1. 定方向:明确“要吸引什么”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说:“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做任何事都要先有“明确目标”。
你想吸引“成长”,就别模糊地说“我要变好”,而是明确具体目标。
比如要做自媒体,就得先定个目标。先做起来,每周发表内容,慢慢找到自己节奏;比如你想吸引“健康”,就别只说“我要养生”,而是落实到“每天睡够7小时、每周运动3次”。
目标越具体,“吸引”的方向越清晰。
2. 破阻碍:把“困难”变成“吸引的跳板”
遇到挫折时,别陷入“我怎么这么倒霉”的情绪,而是用《矛盾论》的思维找“转化条件”。
比如做项目失败了,别只看到“损失”,更要看到“这次学会了规避风险的方法”。把“失败的经验”变成“下次成功的资本”,就是在主动吸引“更成熟的自己”。
《毛选》里讲“在斗争中成长”,真正的“吸引”,从来不是等着好事上门,而是在解决问题中,把“阻碍”变成“养分”。
3. 常复盘:让“吸引”形成闭环
《实践论》里的“认识循环”,放到生活里就是“复盘”:每周花1小时想想“这周我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还是抱怨?我做的事,离目标近了还是远了?”
如果发现自己总被负面情绪带偏,就及时调整注意力;如果某件事让你离目标更近,就坚持做、放大它。
复盘不是“找错”,而是让你更清醒地知道“该吸引什么、该放弃什么”,让“成为想要的自己”越来越稳。
读《毛选》越久,越明白:“你吸引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思想指导行动,行动改变命运”的客观规律。
因为,没有人天生就“该是什么样”,你可以主动选择“关注什么、践行什么”,慢慢把自己“吸引”到想要的人生里。
就像当年的革命前辈们,从“星星之火”里看到“燎原之势”,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坚信+行动”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也可以用靠着前辈们的这份智慧,从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开始,主动吸引“更好的自己”。
毕竟,你想要的未来,藏在你现在“吸引”的每一个选择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