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核心: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辩证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从而完成马克思从抽象哲学批判到具体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并创立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论。

一、 承上启下与问题的聚焦:从一般实践到具体商品形式

 

在上一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确立了"实践"作为其新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宣称,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同时也改造着自身。然而,这一哲学突破虽然为马克思打开了新的思想地平线,却仍然停留在相对抽象的层面上。

"实践"这一概念,还需要在具体的历史形态——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得到充实和展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改变世界,首先必须以最深刻、最科学的方式理解那个需要被改变的世界。如果说“实践”是新哲学的“方法论原则”,那么现在,马克思必须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形态的“实践”的科学分析之中。

正是带着这样的理论使命,马克思在经历了 1848 年革命的失败后,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隐居于大英博物馆的艰苦研究。这一研究的成果,就是他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著作,但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它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批判的方法"的哲学著作 。

在这一历程中,马克思的哲学目光从抽象的"实践一般",聚焦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经济学"细胞形式"——“商品”。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物品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悖论: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生产的物品会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商品世界那看似客观、自然的"物"与"物"的关系,究竟掩盖了怎样的社会奥秘?

 


 

二、问题的发现: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

 

在《1857-58 年经济学手稿》(也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首次开始系统性地解剖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但直到《资本论》第一章,他才将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问题提出,并将其置于整个资本主义批判的中心位置。

拜物教问题的发现,源于马克思对一个看似平凡事实的哲学反思:为什么人们生产的物品,一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就获得了一种神秘的、独立于人的"价值"属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如斯密、李嘉图)虽然部分揭示了商品价值来源于劳动,但他们将这种价值关系视为历史上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特定社会形态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这种看法本身就陷入了"拜物教"的迷雾之中。他发现的问题是: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则呈现为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关系。这种"颠倒"不是主观幻觉,而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或"物化"(Verdinglichung)现象 。

这一发现的深刻之处在于,马克思不再满足于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将异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错觉",只需通过理论批判就能消除;也不再满足于《1844 手稿》中那种带有浓厚人本学色彩的"异化劳动"批判。他开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结构中,去寻找异化现象的客观根源。

 


三、解决方案: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与方法论创新

 

面对商品拜物教这一"迷雾重重"的问题,马克思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解剖方法——“辩证分析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经验主义那种简单归纳事实的做法,也不同于黑格尔那种将现实归结为"逻辑理念"外化的唯心主义方法。

1、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上升法

马克思在《1857 年导言》中明确提出了他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的正确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他的分析从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商品)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更具体的范畴(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但这种"上升"不是简单的线性演绎,而是一种不断回溯、螺旋式前进的辩证运动。

2、价值形式分析的辩证法

在《资本论》第一章,马克思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是这一方法的典范。他展示了价值如何从最简单的偶然形式(x 量商品 A = y 量商品 B),发展为总和形式、一般形式,最终演变为货币形式的全过程。这不是一个抽象的逻辑演绎,而是对商品交换在历史中实际发展的逻辑再现 。这个推演过程,揭示了“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自然属性,而纯粹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私人劳动寻求社会承认的曲折表现。

3、解决拜物教之谜

通过这种方法,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真相:商品价值并非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劳动的体现。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中,生产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社会联系,他们的联系只能通过产品交换来实现。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采取"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式来表现。商品的神秘性,恰恰来自于这种社会关系的颠倒表现。于是,他们亲手创造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却以一种“物的关系”、一种“客观规律”的形式,支配着他们自己。商品、货币、资本仿佛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志,在市场上自行运动,决定着生产者的命运。

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它不是一种主观错觉,而是商品生产体系必然产生的“客观幻象”。人们在市场上对价格的涨落顶礼膜拜,就像原始部落对图腾的拜物教一样。他们不知道,那个支配着他们的神秘力量,正是他们自己那被异化了的社会关系。

4、超越的路径

 

马克思指出,要真正克服商品拜物教,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批判,而必须改变其物质基础——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方式。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建立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社会关系不再需要通过物的关系来表现,人的劳动也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


 

四、批判性继承与方法论争议

《资本论》的哲学方法,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同时也引发了后世马克思主义内部关于价值理论本质的激烈争论:

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自己承认,他在写《资本论》时,曾"向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献媚"。两者的方法确实存在深刻联系:马克思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在结构上类似于黑格尔《逻辑学》中从"存在"到"本质"再到"概念"的辩证展开 。但关键的区别在于:黑格尔将这种辩证运动视为抽象"理念"的自我运动,而马克思则将其视为现实社会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正如他所言,他的辩证法"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他将黑格尔"头足倒立"的辩证法重新"放在脚上"。

两种解读的争议: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本质,后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传统 :

 实证主义解读(如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的某些表述)将其视为一种经验性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只是对李嘉图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在这种解读中,价值被理解为一种可以量化的、客观的物质实体。

辩证抽象解读(如鲁宾、阿尔都塞、阿瑟等)则强调,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首先是一种社会形式分析,其目的不是为商品标价,而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关系形式。在这种解读中,价值不是物的属性,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物上的表现。

这一争议延续至今,并在当代新辩证法学派的研究中获得了新的表达 。


 

总结而言,《资本论》的哲学方法代表了马克思思想成熟期的最高成就。通过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将早期的"异化理论"发展为一种更为具体、更具科学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既批判了经验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商品关系"自然化"的倾向,也超越了唯心主义将这些关系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幻象"的简化做法。《资本论》因此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终极表达——一部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革命理论融为一体的伟大著作。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个人思想的成熟,也为此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无论是第二国际时期对历史辩证法的探讨,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物化"现象的深入分析,都可以在《资本论》的哲学方法中找到其理论源头。这也为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去世后的体系化与分化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与第一阶段的完成

 

第四单元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阶段考察的结束。从对国家和法的外部批判,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内部批判,再到哲学方法论的根本革命),最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这一全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锻造成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最锋利的科学武器。他不仅解释了世界,更揭示了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就蕴含在这个世界自身的矛盾运动之中。

至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工作已经完成。然而,思想的历史从不在此终结。当这套复杂、深刻且充满内在张力的理论体系,从创始人的书斋走向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时,它将面临怎样的阐释、简化、甚至是扭曲?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进入“体系化与分化”的时代,去考察恩格斯晚年的总结,以及第二国际内部“正统派”与“革命派”之间,围绕着历史决定论与革命能动性的第一次大分裂。思想的幽灵,即将化为政治的刀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