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

第一届食品安全论坛首次举办

2025年9月11日

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16年来 

中国经济网

一直致力于让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

 

推动社会共治

共享食安成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协调司司长司光在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致辞中指出,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食品产业链,推动食品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带来的新的更加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站在监管角度,司光建议,一是要坚守安全底线,落实各方责任;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保障能力;三是要深化社会共治,共享食安成果。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在致辞中表示,新闻媒体是食品安全宣传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增强社会信心,媒体应报道好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凝聚社会共识,媒体应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守法的行业风气。三是推动社会共治,媒体应发挥专业优势,及时提供权威报道,让食品安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图为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在论坛上致辞。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高念东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京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逐步提升。今年以来,北京市食安委办会同各部门围绕建设更加严格、更加安全、标准更高的北京食品安全工作体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围绕“科学赋能食品安全”发表主题演讲。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任发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科技赋能”,以创新驱动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二是夯实“产业责任”,以诚信筑牢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三是推动“共治共享”,以协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同体。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宁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25项,涵盖340余种食品类别,包含2万余项指标。今年新发布了126项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其中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发布后,数字标签正式成为食品标签载体,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食品标签信息“看不见”“找不到”的问题。

围绕“责任与效益的双赢:如何构建食安内生动力?”话题,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与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四川省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涛、费列罗中国食品安全与质量负责人韩鑫君、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牛晨艳以及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亚兰进行了圆桌对话。

 

参会嘉宾认为:“食品安全的内生动力,最核心的就是食品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内生动力让企业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参与”、“实现食品安全的‘零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智慧监管加速落地,社会共治格局正在形成。未来,吃得安全健康、吃得幸福满足,依然是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

为响应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号召,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中国经济网积极践行媒体责任,于2025年1月启动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志愿者服务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多场。活动以“一起来光盘”为主题口号,通过组织青少年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餐厅进行“制止餐饮浪费”文明督导,影响和带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