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黄海海域,中国海军403号核潜艇正执行返航任务,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
谁也没想到,这场不期而遇竟演变成持续70多小时的紧张对峙。

在七十多小时中,艇员们始终在幽暗的水下咬牙坚持,一边下潜规避,一边和基地联系,请求支援。
美军就像猫捉老鼠一般,不攻击,却死死咬着我国潜艇不放。直到我方战机呼啸而至,我们的潜艇才得以挣脱包围。
而这,只是中国核潜艇被美日追踪的一个缩影。

25年后的2018年1月,宫古海峡风平浪静。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巡逻机在海面上低空盘旋,两艘护卫舰拖着声呐阵列来回搜索,却连中国核潜艇的影子都没找到。
两天后,当美军在钓鱼岛东北海域发现浮出水面的093B型潜艇时,它早已完成任务,正挂着五星红旗悠然返航。
从被追得无处遁形到让对手束手无策,这25年我国潜艇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时间回到1994年的黄海对峙现场,美军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底气就来自中国核潜艇的致命短板。
当时的091型核潜艇水下噪音高达160分贝,相当于重型卡车全速行驶的轰鸣,在静谧的海洋中如同黑夜中的探照灯。

美军水下监听系统在几百公里外就能捕捉到信号,再引导S-3反潜机投掷声呐浮标精准定位,配合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巡逻机,形成天罗地网。
当时只要我国核潜艇刚出港,几乎就是被锁定的状态,全程暴露在美日的监控之下。
不过美国就算了,为什么日本也有如此能力监控我军动向呢?

针对中国的“天罗地网”
日本能对中国核潜艇了如指掌,背后是一套由美国撑腰的“三维反潜网”。
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反潜桥头堡,打造出大名鼎鼎的“八八舰队”,除两艘防空驱逐舰外,其余舰艇都带着硕大的拖曳声呐,专职反潜。

美军则在宫古海峡、朝鲜海峡等咽喉要道布下“索萨斯”海底声呐阵列,这些沉在海床上的“耳朵”能捕捉到任何水下异动。
冷战结束后,这套原本针对苏联的体系迅速转向中国,091型核潜艇成了最好的“练手对象”。

日本 山云级反潜驱逐舰
每次中国核潜艇出海训练,日本海上自卫队总能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公布时间和坐标,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监控能力。
2004年,一艘091型核潜艇进入日本石垣岛附近海域,日本舰艇立刻拉响警报,全程跟踪并公开航迹;2006年,另一艘在对马海峡被锁定,整整一周都没能摆脱追踪。

最让人心塞的是2005年,日本防卫厅甚至详细公布了091型绕行关岛的路线图,字里行间满是不屑——在他们眼里,这艘噪音巨大的潜艇就像靶场上的移动靶。
那为什么我国潜艇会如此“与众不同”呢?

艰难起步的“水下拖拉机”
中国核潜艇的起点,其实充满艰辛。1958年,苏联拒绝援助后,我们决定自己搞核潜艇。
彭士禄带领团队在没有图纸、没有资料的情况下,用算盘算数据,在空地上画图纸,硬是啃下了核动力装置这块硬骨头。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首艘091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正式服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但受限于技术封锁和工业基础,这艘“国之重器”的性能并不理想:水下排水量4500-5500吨,最大下潜深度250米,功率12000马力。

这些指标在当时勉强达标,可160分贝的噪音成了致命伤,被西方媒体嘲讽为“水下敲锣打鼓”。
面对处处被动的局面,技术突围成了唯一出路。1994年,就在黄海对峙发生的同一年,093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科研人员把降噪作为核心目标,从艇体设计到动力系统全面革新。
2006年首艇服役时,拉长的水滴形艇体减少了水流噪音,浮筏减震技术隔绝了机械震动,噪音一下子降到118分贝,虽然还达不到世界顶尖水平,但已经是质的飞跃。

打破25年监视链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15年后。093A型核潜艇加装了消音瓦和气动隔离装置,像给潜艇穿上了“静音外衣”,噪音水平接近苏联70年代的技术水准。
2022年下水的093B型基本已经确定用上了泵喷推进技术,取消了传统螺旋桨,水流噪音大幅降低,水下噪音直接降到110分贝以下,这已经和海洋背景噪音相当。

更关键的是,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无轴泵喷推进技术,让中国在潜艇降噪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
这项技术让潜艇动力系统的噪音再降一个档次,成了突破反潜网的“秘密武器”。

我国相关技术的进步,很快就在实战中得到验证。2018年1月,青岛军港的一艘093B型核潜艇悄然离港,美国间谍卫星发现后立刻通报日本。
按照惯例,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两艘护卫舰和那霸基地的P-3C巡逻机,在宫古海峡展开拉网式搜索。

要知道,宫古海峡是日本经营了几十年的反潜“堡垒”,水下声呐阵列密密麻麻,空中巡逻机几乎不停歇,可这次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093B型核潜艇像一条狡猾的游鱼,利用声跃层和黑潮的掩护,在水下灵活穿梭。日本巡逻机投下的声呐浮标要么一无所获,要么捕捉到模糊信号后很快丢失目标。

两艘护卫舰拖着声呐阵列跑断了腿,也没能锁定具体位置。
整整两天,曾经不可一世的“反潜专家”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海上乱转,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093B型在钓鱼岛东北海域浮出水面,挂着五星红旗大摇大摆返航。
这场无声的较量,彻底打破了日本“反潜天下第一”的神话。

其实,美日的反潜体系并非无懈可击。早在搜救阿根廷“圣胡安”号潜艇时,美军派出大量反潜机和无人潜航器,折腾了半天却连潜艇的影子都没找到,这说明再先进的反潜技术也有盲区。
中国核潜艇正是抓住了这些弱点,结合海洋环境特点,才能实现“隐身”突破。

阿根廷“圣胡安”号潜艇
如今随着093B型的成熟,中国核潜艇开始频繁突破岛链。
094型战略核潜艇的服役,让中国拥有了真正的远洋核打击能力,它搭载的巨浪-2导弹射程覆盖全球,成为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
正在研制的095型更是瞄准世界顶尖水平,预计噪音会更低,武器系统更强大,一旦服役,将让中国核潜艇彻底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2025年4月,美国媒体通过卫星图像发现,中国海南某海军基地一下子集结了6艘核潜艇,其中就包括多艘094型。
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能同时部署这么多核潜艇,不仅体现了数量优势,更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规模化的远洋作战能力。

结语
回望这25年,从091型被追得无处遁形,到093B型让对手望洋兴叹,中国核潜艇走过的不仅是一段技术逆袭路,更是一部国防实力的成长史。
日本从对中国核潜艇了如指掌到如今的一无所知,看似只是技术的此消彼长,实则是国家实力的重新洗牌。

未来,随着095型等新一代核潜艇的服役,中国海军必将在深海大洋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而那些曾经的屈辱与追赶,都将成为守护海疆的底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