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人,尤其是受留住美国的华裔知识分子影响,很多西方知识人和媒体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倾向,认为中国青年没有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想象力。
这种刻板印象,与国内原本存在的,认为中国教育是填鸭式教育的观点“出口转内销-再二次加工出口”相互动,放大了中国年轻人不善于创造的思维定式。
中国青年,特别是生长在数字时代的第一代,我们称其为“数字原住民”,或者叫数字土著,其很多人对信息敏感,生来就内化了很多数字时代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其手指头点击终端键盘的能力,就好像当年工业革命厂房里的钳工切削镟镗加工件的能力一样,是其各自前辈所无法想象、无法比拟和无法模仿的。他们很多人在西方学习过,对东西方课堂内外文化的感受之深,是其老一辈在美国学习的人们不可能或者很少接触到的。
这是上个世纪1910年代后的留学生们所沒有过的生活经验,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虽然在教育、电影、体育等很多方面受西方的影响大,但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两相比较,反而更亲近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像他们1980后留学的一辈那样)。
美西话语体系中一说到中国青年,就把他们描述为“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这种偏见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数字原住民”或者叫数字土著,说到底,就是他们不再用500年来工业革命演化的“大车间-流水线-模块化”生产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思考和生活了。中国这一批人,即同时了解中国和西方的超大数量青年是美西方所没有的新经济人力资源成分。
中国21世纪的新青年,非常可能,代表了人类人力资源的未来。就像1910年代末的中国年轻人把白话文(那时候的数码运动)带给社会经济过程所产生的深远经济社会影响一样,中国的新青年一代,若与美西青年人一起,将会带给中国和世界一个“白话文革命”(五四运动核心一部分)的2.0版本——数字经济社会革命。
是为中华新青年论,是为数字土著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